赣南首届客家纹样展暨定南客家纹样数字再生工程启动

4月30日上午,赣南首届客家纹样展暨定南客家纹样数字再生工程在定南客家古城启动。定南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

4月30日上午,赣南首届客家纹样展暨定南客家纹样数字再生工程在定南客家古城启动。定南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凯致辞并宣布活动启幕,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院原院长、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名誉院长罗勇发表讲话。启动仪式由定南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邱语主持。

赣州市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温伟安、梅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周云水,定南县文化馆馆长方琪,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曾小军,与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参加仪式并参观首届客家纹样展。定南县和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代表,现场签订客家纹样数字化再生应用协议。

张军凯局长在致辞中说,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纹样更是客家先民精神思想的结晶。客家人以山为邻、以水为伴,在迁徙与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智慧与精神追求。无论是客家服饰上的刺绣、客家围屋建筑中的雕花,还是器物间的彩绘,每一种纹样,都承载着客家人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客家纹样以其古朴的线条、生动的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客家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情怀,更传递着“崇文重教、勤俭诚信”的客家精神。此次展览汇集了跨越时空的客家纹样珍品——从客家传统服饰的“虎头纹”“莲花纹”“蝴蝶纹”,到围屋建筑中的“福纹”“寿纹”,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客家匠人的心血,讲述着客家人筚路蓝缕、开拓进取的故事。

张军凯希望,通过这些客家纹样的展示,让更多人感受到客家文化“形与意”的融合之美、“古与今”的对话之力,也为推动非遗保护、促进文旅融合注入新的活力。这次启动定南客家纹样数字再生工程,既是挖掘、保护、传承与创新客家文化,更是搭建起了一座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客家纹样从历史中“活起来”,在创新中“潮起来”,走进当代生活,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他呼吁社会各界携手同行,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客家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罗勇院长说,客家纹样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多年来在赣南各地调研时发现客家纹样背后,是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族兴旺的祈盼,对自然万物的敬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

许多珍贵客家纹样正在消失。去年举办的“赣南客家研究30周年”的论坛上,赣州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发布了赣南客家传统纹样数字化再生工程,短短几个月时间,这项工程已取得显著进展,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它为传统客家纹样的保护与传承探索出了新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

罗勇院长说,这次定南县启动客家纹样数字再生工程,通过政府部门、民间团体、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借助数字技术对传统纹样进行系统性收集和保护,意义非凡。这不仅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资源,还能让这些传统元素在城市更新、现代设计、旅游产品开发等领域大放异彩,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客家文化研究的学者,非常期待看到客家纹样通过数字化手段焕发新生。

据了解,客家纹样或取材于日常用具、建筑装饰,或取材于服饰衣帽、祭祀器物。它是客家文化的精髓,凝结了客家先辈的劳动智慧,展现了客家人的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心灵之美,承载了客家前人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福。本次展览由定南县文化广电旅游局、赣南客家非遗学院主办,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定南县文化馆承办,以“客家“纹”章”为主题,聚焦客家传统服饰纹样,通过数字化提取、视觉化再现与沉浸式陈列,系统呈现客家文化的审美基因与精神内涵,共计展出客家童帽在内的及纹样元素百余件。

关于作者: 香港新闻在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