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達峰碳中和高端講座成功舉辦

2024年10月10日至11日,為期兩天的“中國碳達峰碳中和高端講座”在北京新世紀飯店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

2024年10月10日至11日,為期兩天的“中國碳達峰碳中和高端講座”在北京新世紀飯店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綠色建築與碳中和(香港)委員會主辦,得到了中國綠色建築與節能委員會的指導和粵港澳大灣區綠色建築產業聯盟的支持。眾多來自香港建築業界以及聯盟各地方綠色建築協會的會長等業內精英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了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和技術趨勢。

活動大合照

10月10日上午,活動在新世紀飯店二樓山東廳準時開幕。由中國綠色建築與碳中和(香港)委員會聯席主任劉少瑜、嚴汝洲、秘書長張智棟三人共同主持兩天的活動。在開場環節,中國綠色建築委員會主任王有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建築產業聯盟主席廖江陵以及中國綠色建築與碳中和(香港)委員會聯席主席劉少瑜分別發表了精彩致辭,強調了碳達峰碳中和對於建築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分享了聯盟在推動綠色建築和碳中和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經驗,並表達了對未來合作的期待。

中國綠色建築委員會主任王有為致辭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建築產業聯盟主席廖江陵致辭

中國綠色建築與碳中和(香港)委員會聯席主席劉少瑜致辭

隨後的議程中,與會嘉賓聆聽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專題講座。江億院士以《能源革命背景下綠色建築的新使命》為題,深入剖析了能源革命對綠色建築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他指出,綠色建築需降低建築本體及裝修、維護用材的隱含碳,通過建築節能和全面電氣化來消除直接碳排放,助力零碳電力和零碳熱力系統的建設。同時,他也提出了利用太陽能光伏、回收餘熱和儲能技術等解決方案,以應對零碳系統面臨的挑戰。

江億院士專題講座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國際歐亞科學院仇保興院士則以《以城市為主體的‘雙碳’戰略》為題,詳細探討了城市發展中的環境問題、能源利用及建築技術等關鍵議題。他強調了城市交通、能源系統的動態變化,以及儲能和可再生能源在保障城市能源供應中的作用,並提出了通過技術創新和政策引導解決城市發展挑戰的途徑。同時,他也關注了城市環境和生活質量,以及太陽能的發展和應用,旨在提升城市生活質量並降低資源消耗。

仇保興院士專題講座

陳湘生院士的講座以《內地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現狀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考》為題,回顧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歷程,並指出了面臨的挑戰。他詳細討論了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規劃,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考量,以及對土地資源的影響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同時,他也提到了深圳地鐵的發展案例,強調了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和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理念,旨在推動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建設。

陳湘生院士專題講座

吳志強院士的講座《CQ城市碳商:智能診斷與精准處方》則主要討論了中國在碳排放和綠色建築方面的成就和挑戰。他分享了中國在綠色建築和城市發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對全球770個城市碳排放情況的跟蹤和分析。同時,他也展示了中國在碳排放管理方面的決心和已經取得的成效,為全球碳排放管理提供了中國視角和實踐經驗。此外,他還分享了人工智能在綠色建築設計和城市發展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精准的數據分析和科學規劃來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吳志強院士專題講座

10月11日,王有為主任的講座《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要素探討》為與會嘉賓提供了寶貴的思考和啟示。他提出綠色建築的發展需要政府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專家和老百姓等各層面的共同參與,並強調了綠色建築在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推動綠色轉型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他也討論了全球變暖、能源轉型的挑戰,以及中國在應對這些問題上的積極態度和具體行動。

王有為主任專題講座

國家卓越工程師,負責北京夏奧和冬奧會主場館李久林總工程師的講座《綠色建造從北京夏奧到冬奧的創新實踐》則通過鳥巢、大興機場、冰絲帶等典型工程案例,介紹了其在綠色建造方面的理念、實踐與成果。他強調了綠色建造技術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提高建設效率和保護環境方面的重要性,並對未來綠色建造技術的發展前景表示樂觀。同時,他也強調了裝配式、工業化、機械化、自動化方式的重要性以及應用前景,為綠色建造的實踐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李久林總工專題講座

除了專題講座外,活動還安排了豐富的項目考察環節。與會嘉賓分別前往北京樺皮廠胡同8號樓裝配式危舊樓改建項目和國家體育場“鳥巢”進行實地考察,深入瞭解綠色建築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情況和效果。

北京樺皮廠胡同8號樓裝配式危舊樓改建項目實地考察

國家體育場“鳥巢”實地考察

此次“中國碳達峰碳中和高端講座”的成功舉辦,不僅為與會嘉賓提供了一個高水平的交流平臺,也進一步推動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在建築行業的深入實施。未來,中國綠色建築與碳中和(香港)委員會將繼續發揮平臺作用,加強香港本地專業人才與國際國內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

中國綠色建築與碳中和(香港)委員會供稿

关于作者: 香港新闻在线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